大梅沙论坛/论坛观点/第1届大梅沙论坛 | 邵宁:自主创新与中国企业发展

第1届大梅沙论坛 | 邵宁:自主创新与中国企业发展

作者:邵宁 来源:大梅沙论坛 时间:2014-11-18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中国创新论坛,创新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不但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创新。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压力很大,不少企业感觉非常困难,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外部需求萎缩,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国经济发展本身正在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变化,后者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比前者还要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已经有三十年。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实现了三十年年均10%的高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除改革开放本身解放生产力的最根本的原因之外,低要素成本和外部技术来源都是促成高增长的主要因素。低的生产成本是中国产业和企业的传统优势,低成本使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具有一种先天性的竞争优势,我们的竞争对手既难以模仿也难以抗衡。所以前些年中国企业靠低成本低价格打遍天下所向披靡,表现出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他国家不得不利用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国企业面对的贸易摩擦前些年是最多的,同时低制造成本对外资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就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外资的大量进入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国外的技术来源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起点很低,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大多是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技术,因为从国外购买技术相对比较容易。前些年中国的新产业发展从八十年代的家电产业到目前的汽车产业几乎完全建立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很方便地从外部得到技术,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相对比较容易和快捷,使我们不必经历自主研发的过程,也不必承担自主研发的成本。


通过引进购买国外现成的技术,使中国前一个时期产业结构升级非常快、新产业的发展非常快,这直接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三十年高速增长的过程就会发现,我们充分地利用了低收入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和赶超效应:引进国外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利用低成本优势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扩张,从而成就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这一个时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可以的,但却是不可持续的。其不可持续性主要在于,这种发展方式过度地依靠低成本,过度地依靠国外技术,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环保标准的提高,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低成本的优势,而且作为一个大国,也不可能靠别人的技术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经过三十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一是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目前我们国家总体上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工成本处于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同时,这几年能源、农产品、土地、环保成本都在上升,我国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成本优势下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直接,所有靠成本取得优势的企业和产业竞争力都在下降,有些产业还要退出转移到综合成本更低的地方。


二是技术来源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前三十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有一段时期我们和国外的产业差距很大。但是经过三十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外的产业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中国企业现在需要购买的技术往往是国外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而国外企业要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术卖出去他自己就很难生存。所以这几年很多中国企业反映,购买国外技术越来越难,对方往往很坦率,“技术卖给你,我怎么办?”国外技术来源出现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影响会非常大,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进一步地升级,新产业的发展将遇到困难。现在国内的资金不少,但是大家普遍反映没有好项目,没有好项目的后面是没有新技术。


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实质性的也是不可逆的,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已从低收入国家赶超型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成熟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不但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将逐渐下移,而且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发展的矛盾也将出现变化。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面对着两个方向上的重大挑战:


第一,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问题。在外部技术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实现今后若干年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尽管速度会低一些。


第二,当前的挑战主要是制造业在目前产业层次上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前些年由于有成本优势,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发展得非常大,随着成本上升和对应的市场份额的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会越来越严重,其引发的过度的竞争会造成大面积的企业困难。


所以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把创新问题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从国民经济整体讲,创新就能够促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国民经济就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创新不足、结构升级不利,国民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停滞,从而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内涵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当然政府在经济增长速度偏低时会一次地再一次地去刺激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扩大内需是不能代替产业结构升级的。从企业的角度讲,创新就可以进入新的市场,从而避开现有产业层次上的恶性竞争获得新的增长点。创新不利企业就只能够停留在现有的产业层次上,就会长时间地被过度竞争所煎熬。


面对这些重大挑战,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做出系统性的应对,政府层面上的应对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运用好财政和金融杠杆和基础设施投资手段,稳定经济发展,防止过度减速,实现稳中求进。


第二,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促进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尤其是要优化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比如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是没有人会投资于创新的。


第三,妥善处理好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的问题,让该退出的生产能力能够尽快地退出。


要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到很多的具体工作,甚至是一些大的体制和制度建设,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


企业的应对可能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短期而言,要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的抗市场冲击能力,具体的工作包括:


一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和并购管理。在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多大、规模有多大已经没有多少的意义,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并购都应该停止,所有的投资并购都应该转向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同时要控制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财务上留出大一点的空间。


二是加强现金管理,巩固资金链条。细化资金的运算管理,量入为出,留出资金的头寸,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债押和拖欠。经济不好的时候各类企业的风险都会上升,这个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自己的风险,还要关注客户及供应商的风险。


三是严格各项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下决心改机制抓管理降成本,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般来说企业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职工承受力最强的时候,此时下决心推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和管理到位,既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抗市场的冲击能力,也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好体制和管理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就初期而言,要通过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重新构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基础。通过升级进入新的市场。


1.全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我们也许还有机会进行国外技术的跟随,但是必须心中有数这条路是走不长的。从现在起必须下大的决心,强化自主研发体系,恶补自主创新这堂课,使自己在技术上真正强大起来,对大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具体工作包括:下决心增发研发投入,完善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改革体制机制尤其是分配制度,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中国的制造工人已经不是成本最低的,但是中国有世界上最有具成本竞争力的研发人员,关键是要把他们组织好、发挥好。


2.努力提升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已经催生出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提升转型是一大机会。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尤其是主机制造企业,如果能从产品制造商转型为项目承包商,针对当前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系统解决方案之类的需求,既提供产品又提供服务,商业模式就可以转变,利润空间会大大提升,在这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有成功的案例。


3.加强品牌建设。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大转折的时期,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之后,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以及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与低收入阶段会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业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创新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变化,顺应和适应这些变化,以恰当的应对和自身的努力求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谢谢大家!


(本文为速记稿,未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