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新闻动态/张思平:如果可以不要民企,那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张思平:如果可以不要民企,那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作者:财新网 周东旭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8-09-14

如果民营企业都垮掉了, 中小企业都垮掉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怎么完善? 国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所有制、产权改革过程,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 2018 年 6 月 14 日,沈阳,在一家为俄罗斯世界杯比赛场馆生产电梯的民营企业里,装配工徐女士正在用电动螺丝刀给电梯操作盘上螺丝。图/视觉中国

近日,对民营经济的忧虑又起。

9 月 13 日,人民日报评民营经济称「只会壮大、不会离场,并呼吁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家群体更应该不为流言所动,相信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踏踏实实把民营经济办得更好。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民营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突显。而同时,借助各种优势,国资得以不断壮大。

单是上市公司层面,根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 年以来已有近 20 家上市公司发生高比例股权转让,引入国有资本。在已经完成的 9 个案例中,国有资本共出资超过 62 亿元,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对此,公众甚至出现「国进民退」的情绪性恐慌。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上述现象?又如何切实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财新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深圳改革的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近年来,国企改革以及民营经济发展也是张思平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国资相对于民企的优势更加突出


财新记者:近期,国资大规模接盘民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哪些背景?

【张思平】: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收购等,是较为常见的市场行为,无论是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入股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收购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收购国有企业,都属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也符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要求。

但是,最近出现这种情况,又有着比较明显的背景和特殊的环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成本,包括销售市场、进出口等,总体是在恶化,给民营企业正常经营带来极大压力,这甚至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近年来一直在力推的去杠杆是重要因素之一。

2017 年之前,去杠杆效果事实上并没有取得较大进展,近两年开始加码,初见成效。

我认为,当前去杠杆应该主要是降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杠杆,政府负债率很高,一些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困难甚至危机,国有企业的杠杆负债率也很高。

民营企业方面,个别企业杠杆率很高,尤其是扩张比较快的企业,但是,一般的民营企业比如深圳的民营企业负债率并没有那么高。

不过,由于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实际操作,去杠杆并没能够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方面真正发力,反而是民营企业杠杆率降了下来。

9 月 13 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 2020 年年末比 2017 年年末降低 2 个百分点左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积极信号。

国有企业一般有政府背景,有系统性的优势,对于银行来讲,会认为给国有企业放贷安全性更高。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会被认为风险过大,据我了解,在深圳,很多民营企业还了银行旧贷,银行可能就不再批新贷了。有些过桥贷款,都不能实行了。

失去正常的流动性,给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也才看到,很多国资入股的企业,往往伴随着流动性问题,而并非经营不下去,甚至也不是没有利润。


【财新记者】:不过,民营企业寻求买主,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是不是可以说,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的优势越发的明显?

【张思平】:当然,民营企业选择让国资接盘,肯定也是出于各种目的,除了缓解流动性危机外,比如,有的可能是为了发展需要,有的可能是为了套现,也有的是出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

不过,根本上可总结为两点,一是民企经营环境恶化,一是去杠杆对民企打击过大。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等,但是,目前的金融运行体系以及政府运作体系,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民企出让股权或控股权,多为无奈之举。

从国资或国企方面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其相对于民营企业的优势其实是更加突出了。除了对部分重要产业的垄断之外,还有政府的强大支持,甚至特殊的政策支持。

金融体系对国资或国企的支撑力度也很大,无论是贷款的数量还是利息,据估算,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起码要高三分之一。

因此,相对来讲,国企比民企有更大的优势。


「国进民退忧虑何来


【财新记者】:有人认为此时国资出手「抄底,实则是新形势下的国进民退」,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国资出手,正是为了做大做强,增强自身产业优势,实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你怎么看?

【张思平】由于民企多是处于竞争领域,国资或国企大规模入主竞争领域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上讲,资金入主本身也许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从全局来看,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国进民退的忧虑,也未必有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战略布局调整。

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国有企业应该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于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决策体制其实并不具有优势。

当然,国资或国企入主民营企业,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有的属于正常的收购、重组等,也有的是一味追求国企的资产化率,或者只是为了满足地方政府要求,一味追求规模。

个别也可能是出于政府指令,地方政府并不希望当地上市企业退市,等等。总之,原因很复杂。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资或国企依靠政府和金融强有力支撑形成的优势,使得其在现有条件下有能力也有实力来完成这些行为。


【财新记者】也就是说,目前的情况颇为矛盾,一方面,部分民企确实经营困难,可能需要国资出手「解救」;

另一方面,在国资出手民企的背后,又是民企生存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包括融资难、税负高等。

【张思平】: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我简单将其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是国企与民企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处理这两大基本关系的决心和智慧。

当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保障,国民经济往往得以健康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没有「更好发挥,而是政府的作用不断强化。

政府仍然掌握着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重要资源,这些本应由市场调配的资源并非通过市场配置,有的由政府直接配置,有的由政府通过国资平台(载体)配置,因此,也就形成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扩张的格局。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经济,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但是,在民营和国企发展关系上,这些年来,出现了一定偏差,国资或国企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强势,而民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甚至出现国强民弱的格局。

【财新记者】:国资或国企入主民企后,如何做到既参与管理,又能保障民企本来的优势?

【张思平】:民营企业让国有企业入股或控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同时,国企无论是在国民经济的定位,还是国企自身的决策、经营以及分配机制,在竞争领域,并没有优势。

所以,国企入主民企后,我认为有必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无论作为投资者,还是控股,应尽最大可能不要把国有企业机制延伸或者照搬到民营企业,破坏了民营企业本已建立起来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

二是,现在的措施应该具有过渡性,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国有企业可以考虑退出;

三是,入主民营企业后,应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民企仍然保留的部分股权,应该给与充分尊重,无论其他市场主体剩下多少股份,在决策机制等方面都不能侵犯其合法权益,更不能趁火打劫。


当务之急是解决民营企业流动性危机


【财新记者】:你认为当前尤其应该拿出哪些紧迫的有力举措,缓解民营企业生存困局?

【张思平】:为民营企业提供各方面支持,是中央一直以来的重要方针,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很重视。

结合深圳市的发展情况,分轻重缓急,可从近期、中期和长远三个方面入手。

近期看——

恐怕要下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快解决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危机,这是非常迫切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未来半年,民营企业恐怕会成批成批倒掉。

民营企业融资难,银行无法贷款,还要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而且,随着民间借贷受到冲击,各种融资渠道都在不断收紧。

当务之急,中央必须下决心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中期看——

应该尽快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减税让利,减轻民企经营负担。

减税让利中央已经提了很久,近期强调的也很多,但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负担和包袱依旧非常重。

应该把国务院出台的各种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文件真正落实到位,包括税收、社保、各种费用等等,让其有生存喘息的空间。

远期看——

就是要建立起各种类型企业平等竞争公平发展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目前国强民弱的局面,不可长久。

现在民企不是要求特殊待遇,而是求公平竞争。中央虽然也出台一系列文件,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落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民营企业都垮掉了,中小企业都垮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又怎么完善,国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如果说可以不要民营企业,那搞改革开放还干什么?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有制、产权改革过程,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尽管近几十年企业发展环境不是过于理想,但民营经济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贡献了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 ,70% 以上的技术创新,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

跨过这条鸿沟,按照中央精神,实现平等、公平保护,中国经济才可能生机勃勃,克服当前遇到的一些困难。


【财新记者】:近日,关于国进民退的忧虑似乎又起,国企改革方向到底何在?你认为又如何打消公众尤其是企业家的这种疑虑?

【张思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界定其实已经很到位,只是近年在具体的落实方案中,未必都很好贯彻了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

比如,国企在布局调整方面,一些僵尸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仍然存在于竞争领域,侵占着市场空间,造成国资的巨大浪费。

所以,在国企功能、布局调整、机制转换以及发展方向上,还是要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调,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对国进民退的忧虑。

事实上,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执政的基础,经济上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

(本文转自财新网)


推荐阅读

汪玉凯:高层要做好应对更大社会风险的心理准备


王长江:执政合法性、科学性与改革互动关系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