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观点/吴晓求:金融监管的“规”与“度”

吴晓求:金融监管的“规”与“度”

作者:吴晓求 来源: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8-11-25




2018 年 11 月 25 日,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联办财经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改革论坛•新形势下中国金融发展策略”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政企学界多位专家共议改革,反响热烈。本文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经本人审核勘定后首发。



文 |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金融监管的“规”与“度”》。这和余永定教授点击查看讲的意思非常相近。

刚才我认真听了我认为在学术研究上特别有深度的两位著名学者,余永定教授和曹远征教授的关于金融的演讲,深受启发,他们讲得非常富有逻辑,而且都讲了一些金融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讲了金融的基本逻辑。


要相信市场的力量


现在一些做法实际上是违背金融逻辑的,比如过度去杠杆。我不认为过度去杠杆是符合金融逻辑的,金融本质上就是杠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奥妙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包括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人才培养等等,这都是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

但还有一条,就是我们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金融的杠杆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就是很好地运用了既有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中国特定的货币发行机制。

巨大的外汇储备、独特的货币发行机制,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整个 40 年改革开放中,货币政策和央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地应用了杠杆,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强调优化杠杆或杠杆的结构调整。从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角度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处在不同周期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要求和选择是不一样的。过度去杠杆就会出现所谓的强监管,去杠杆和强监管是连在一起的。

我经常说我理解不了强监管。我还是强调依法监管、规范监管,强监管有超越规定的监管的嫌疑。

资本市场或者说整个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石是什么?是稳定预期。如果破坏了稳定预期的机制,金融体系就会出现紊乱,就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所以,我强调规范监管,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理性监管和宽容监管。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说与所谓的强监管有密切关系。

有些人批评金融「脱实向虚。我在思考什么叫金融的脱实向虚?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市场的力量已经很大,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有一种均衡趋势。

市场力量在金融体系中推动资金的流向,根据产业和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不同,周期的不同,资金会找到适当的方向。所谓的脱实向虚是认为资金必须到实体经济中去,本质上这没有问题。

实际上,资金该到实体经济的一定会去,不能去的就不能去。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私募市场或者是通过广义的资本市场资金进入,大量的资本会留到高新技术企业中。那些产能过剩的企业,资金不能去;企业没有成长性,资本也不会去。市场会在的领域达到相对的均衡。

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有些人不相信市场而相信人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市场的力量就是众多人的判断。我们不要相信一两个人或者是一个部门的判断,我们要相信众多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现在,金融领域似乎有些膨胀。我们从很多指标可以看得出来,包括 M2 (广义货币)、包括金融资产的总规模等都是非常大的,但这不能完全看成是金融的泡沫化,这可能也是金融深化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奥妙所在。

中国经济增长,金融的作用是非常独特,大概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的金融如此重要。

中国财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的贡献不大。财政政策只强调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实践中,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我们教科书上所说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的理解中,现在一定是减税,一定是扩大缓解经济周期对经济的破坏性。

可是我们总是强调要提高财政收入在整个 GDP 的比重,而且事实上增长速度长期快于 GDP 增长,多少年来都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门也好,税收部门也好,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不知道税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拉弗曲线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把概念讲清楚了就知道税收的作用在哪里,就是要把税基做大。


正确看待金融的功能


金融究竟是干什么的?这是常识。我们经常说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没有问题。不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本来金融就是由实体经济而生,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没有任何价值。这里,要正确地看待金融的功能是什么。

我们很多人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融资的作用。其实不完全如此,这只是最简单的功能。升级之后的金融功能开始由融资变成了高效便捷的多层次金融服务,包括风险管理、支付服务。这些比增量的功能更重要。

中国的金融监管不太成熟,反映出我们对金融理解的不成熟,政策的风向标速度太快了,上半年是一个基调,下半年是另一个基调,一年完成了一个经济周期,一年完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我们有时缺乏对经济和金融常识的理解,搞得人们无所适从。金融监管留下了一个大动脉,毛细血管都不行了。央行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断地降准。水库的水越来越满,可是流不到实体经济,因为没有毛细血管了。

如何理解「脱媒的趋势?这是个重要问题。过去融资靠商业银行,实际上市场融资实现了脱,市场是靠脱发展起来了,金融体系开始具有定价的能力,才有资产定价功能,才有财富管理功能。

我们过去对市场脱媒的理解是不够的。经常会说,上一个季度,商业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了,以此担忧金融状况的恶化。我认为下降了才是好事,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了,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了,那是一个好事,意味着市场脱媒的力量在加大。

这些都是常识,要理解现代金融的基本趋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把握金融监管的度。中国金融现代化除了市场脱媒外,科技的渗透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脱的是支付的媒。

金融创新是有标准的,第一是安全,第二是高效,第三便捷,第四是低成本。这是观察金融创新的基本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要鼓励。科技和金融结合所产生的第三方支付,或数字支付,都符合这四个条件。

可是有一些部门对此不理解,比如对数字支付设一个限额。现在很多人都是数字支付,没用现金也没用卡。卡支付很麻烦,密码安全门的要求比数字支付的要求麻烦得多了,还要再加一个创新数码,数字和英文字母还是斜体,根本看不清那是什么。

第三方支付什么都不要,大拇指一按就可以了,速度又快又安全,这就是金融创新的魅力所在,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力量。

金融结构的变动趋势,证券化的比重在不断地提升,这与「金融脱媒的趋势是相匹配的,与金融的融资和财务管理功能并重的趋势是相匹配的。

不少人把资本市场看成了传统金融体系融资的逻辑延伸,场外衍生。实际上,资本市场是并购重组和存量资产的调整机制,不仅仅是增量融资。

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时候,增量融资很重要。如果重视财富管理,对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选择的标准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融资是最重要的,我们就会选择重要性企业上市而不是成长性企业。

一个以财富管理为重点的市场,企业的成长性比重要性重要得多。如果这么理解资本市场,我们的政策才会发生变化。当我们认为资本市场的融资是第一位的时候, IPO 一定会放在第一位,会把并购重组看成投机的东西。

我曾经对监管部门提了一些建议,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并购重组,世界各国的市场无一例外。

金融业态开始趋于多元,金融业态的多样化,金融的功能才能提升。现在我们有第一金融业态,商业银行和类银行金融机构;第二金融业态资本市场;第三金融业态即数字金融,以数字支付为代表。第三金融业态很重要,它跨越了时空约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最后一个问题是,资本市场资产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千万不要用主观意识去评判市场高低。市场价格的形成集合了很多因素。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理解透了,实际上就能找到金融监管的